青春,背景色你的地盘你做主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时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更应注重养生之道。
本着“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饮食上应加以注意,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多吃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炒绿豆芽。素炒豆皮有补虚止汗功效;南瓜绿豆汤也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气之功。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但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者会造成腹泻。
由于天热,应少外出以避暑气,避免阳光直晒及中暑。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要注意“心静”,不轻易发怒,加强运动,可选择早晨或傍晚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由于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气压低,患有心肌炎后遗症的人易出现心律变缓、胸闷气短等症状。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气弱脉弱的人要喝点生脉饮。
长夏易患脾胃病,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
医学博士武建设编著的《别让虚寒湿热拖垮身体》是一本调养体质的养生书。每个人的身体内部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环境,有的寒、有的热、有的虚、有的实,有的体内湿气重。本书对虚、寒、湿、热产生的各种疾病对症调养,深入调五脏、辨证调体质,让你药到病除,摆脱亚健康,远离疑难杂症!
你是否比别人更怕冷,一年四季都手脚冰凉?
你是否总是“上火”,口干舌燥,脾气也暴?
就算过了青春期也会长痘,还反复发作?
……
这些都是虚、寒、湿、热惹的祸!
虚又分为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阳虚的人怕冷,爱出虚汗;阴虚的人口干舌燥、爱“上火”;气虚的胸闷气短,爱感冒;血虚的人苍白瘦弱,月经不调。
体寒常与体虚有关,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气温一降,膝盖关节就会疼痛;吃点凉的,胃寒难受;不注意保暖,女性易发痛经。艾灸可温暖身心,驱走体内严寒。
湿重不易除,常与其他疾病相“勾结”,是产生疑难杂症的元凶之一!头重体沉、困倦乏力、痰多黏腻,都是体内湿气重的显著特征。承山穴、大椎穴都是人体除湿大穴,拔罐效果好。
体热常与湿相“勾结”,造成皮肤油腻、体味重,容易烦躁,还伴有便秘。食疗搭配刮痧,清热除湿,肝脾兼养。
调养体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食疗搭配和四大居家保健疗法——按摩、刮痧、拔罐、艾灸,多管齐下,综合改善体质,让身体恢复最初的健康!
由虚、寒、湿、热产生的各种疾病,对症调养才有效,深入调五脏、辨证调体质,药到病除。让你摆脱亚健康,远离疑难杂症!
武建设中医学博士后,出身中医世家,孟河医派马氏流派学术传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研究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委员,南京自然医学会委员。师从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单兆伟教授、连建伟教授、赵清理教授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科教部副主任。是南京传统中医门诊部、南京君和堂中医馆等医疗机构的坐诊专家。武老师有着15年临床工作经验,长期专注于中医方剂,对方剂的现代应用有较多研究。擅长中医食疗、体质辨识与体质调理,同时也擅长中医外治法如熏蒸、足浴、外洗等在各科的运用。主持江苏省科技厅及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各一项,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4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