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蜂蛰伤病人骤然增多,医院急诊每天接诊病人都在5个以上,多的十几位几十位不等,大人孩子都有,轻的红肿疼痛,重的全身过敏,呕吐、抽搐、休克,甚至更加严重危及生命,一个晚上曾经有多位被蜂蛰伤致死的报道,绝无夸张。
所以,请大家帮助科普:一旦遇到蜂蛰伤,第一时间就近就诊,局部治疗,全身抗过敏,严重的血液灌流,越早越好,保护肾功能,给生命创造更多机会。
蜜蜂蜂毒呈酸性
胡蜂蜂毒碱性
常见的胡蜂
头部严重蜂蛰伤病人,头部已经变形
昨天鼻根部被蜂蛰伤的小孩子
最危险的就是不知道就近尽早治疗,医院救治,往往错失良机,甚至失去生命。
接诊蜂蛰伤休克病人
豫西山区蜂蛰伤更是普遍现象
蜂蛰伤休克病人
今天早上头部蜂蛰伤病人
取下来的蜂尾毒刺
肢体蜂蛰伤
附:
胡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湖北省急诊医学分会
十堰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十堰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为提高胡蜂螫伤的诊治水平,总结诊治经验,结合国内外胡蜂螫伤诊治进展,形成了《胡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强调分阶段治疗的理念,不同阶段治疗重点不同,力求做到集束化和个体化,早期做到“四个两”可避免或减轻后续发生的器官功能衰竭,明显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秦巴地区;胡蜂螫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胡蜂螫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危害严重。目前临床上缺乏胡蜂螫伤的流行病学资料,对于胡蜂螫伤后的急诊诊治也无统一规范,各地区急诊医师多根据自身实践形成不同的认识,而在全国范围尚缺乏相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资料。现组织专家对近10年来的胡蜂螫伤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反复讨论,达成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诊治。
1.概述
胡蜂是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细腰亚目(Apocrita)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胡蜂种类有多种,中国记载的有余种,其中包括胡蜂亚科的剧毒杀人胡蜂黑胸胡蜂、金环胡蜂和基胡蜂等。胡蜂螫伤指胡蜂的尾针刺破人的皮肤后,能释放毒素,毒液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被其螫伤后会可发生过敏反应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前者与中毒剂量无关,后者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2胡蜂螫伤的毒理机制
由于对螫伤胡蜂种类缺乏明确鉴定、对螫伤胡蜂毒液动物模型和细胞水平研究数据缺乏等原因,胡蜂毒液的生物化学成分和胡蜂螫伤的临床症状之间缺乏对应关系,目前对胡蜂螫伤的具体致病机制,还难以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蜂毒主要成分包括生物胺类,即组胺、乙酰胆碱等:肽类即蜂毒肽、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颗粒肽(mastcelldegranulatingpeptide,MCD肽)等;酶类有磷脂酶A2、磷脂酶B等。蜂毒肽(melittin)占蜂毒干重50%,其溶血机制为协同磷脂酶A2引起红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形成小孔,致通透性改变。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占蜂毒干重12%,促进卵磷脂转化为溶血卵磷脂,引起溶血。磷脂酶A2只有在蜂毒肽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溶血作用,促进红细胞的溶解,故被称为“间接的溶血毒素”。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占蜂毒干重2%~3%,为蜂毒进入动物组织后渗透和扩散打开通道,被称为蜂毒的“扩散因子”。MCD肽占蜂毒干重1%~2%,可引起组胺释放,低浓度MCD肽促进肥大细胞脱粒,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胡蜂螫伤的临床表现
3.1.全身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蜂螫伤后最常见,最早出现甚至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过敏反应的类型多为l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发生于蜂螫伤后的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好转,但过敏反应可再次发生,因此建议患者住院或严密观察至少10小时。根据过敏反应的症状可划分为4个等级[5](表1),需根据不同的等级选择相应的急救及治疗措施。
表1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程度分级(Ring和Messmer)
分级 皮肤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I
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无 无 无
II
瘙痒、红斑、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恶心、腹部绞痛 流涕、声嘶、呼吸困难 心动过速(每分钟增加20次以上)、低血压(收缩压减少20mmHg以上)、心律失常
III
瘙痒、红斑、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呕吐、腹泻 喉水肿、支气管痉挛、紫绀 休克
IV
瘙痒、红斑、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呕吐、腹泻 呼吸停止 心博骤停
3.2局部反应
局部的毒性反应: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化脓,范围通常小于10cm,严重的可能超10cm,24小时内极易进展,可持续数天,并可能导致非感染性淋巴管炎和轻度的系统症状[6];邻近气道及面部的蜂螫伤伤口更容易导致气道狭窄;蜇伤眼部可能导致眼部红肿、畏光流泪、视物下降、弥漫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继发青光眼,甚至是白内障、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3.3系统性器官损害
神经系统:蜂毒可以诱发脑炎,脑血管意外从而出现意识障碍、头晕、头痛、谵妄等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为气促、喘息、呼吸困难等。在蜂螫伤后最早出现的气促多由于疼痛所致,继而可能因为过敏反应导致喉头水肿、气管痉挛等出现呼吸困难,或由于过敏性休克反射性引起呼吸频率增快;2~3天后疾病持续进展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循环系统: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且可能因过敏反应导致冠脉痉挛、低血压休克导致冠脉灌注不足,从而诱发Kounis综合征。在此基础上诱发心律失常等。
肝脏:蜂毒对肝脏的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区肿大、胀痛、黄疸,严重者甚至出现肝性昏迷或急性肝衰竭。
胃肠道:轻者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重者则出现呕血、黑便、黄疸、柏油样便等。与蜂毒引起属I型变态反应有关,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强、肠道平滑肌痉挛、胃肠道血管扩张出血等,最终导致上述反应。同时大剂量激素冲击也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血液系统:非蜇伤部位的皮下出血点、瘀斑、呕血、便血和血尿等。可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泌尿系统:早期会出现尿液颜色及尿量的改变。一般早期因出现血尿及蛋白尿而表现为尿液颜色的异常,如茶色,酱油样,洗肉水样,甚至尿液中出现大量渣样物沉积,多考虑由螫伤后急性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症引起。随病情进展,则会进行性出现少尿及无尿,同时肌酐、尿素氮水平也会显著升高,若治疗不及时,肾功能损害将不可逆性进展。
胡蜂螫伤出现横纹肌溶解(RM)、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也较常见。发生RM多考虑为蜂毒对横纹肌细胞的直接毒性及对横纹肌细胞膜的溶解破坏所致;而MODS也是蜂螫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4胡蜂螫伤病情评估与诊断
4.1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临床症状,蜂蜇伤诊断不困难,需要与其它昆虫类咬伤相鉴别。夏秋季节户外活动出现不明原因的过敏反应时表现需警惕蜂螫伤可能,有时不一定会看到蜇人胡蜂。蜜蜂与胡蜂螫伤鉴别有时很困难[9](见表2)。可根据目击蜇人蜂大小,形态,颜色及螫伤处有无毒刺残留等综合判断,必要时可借助常见胡蜂种类形态图识别。
表2蜜蜂与胡蜂螫伤的主要鉴别点
不同点蜜蜂胡蜂
螫针弯曲度直弯
钩状针并列重叠
大而横向突出小且隐藏于腹部
螫入方向垂直进针倾斜进针
螫入路径直线型弧形
螫针拔出困难容易
蜇伤次数1次反复多次
4.2急诊评估
迅速评估患者气道、呼吸、循环及意识状况,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有无全身过敏反应表现及分级;评估有无脏器受累表现,如尿量尿色改变;获取详细病史包括既往过敏史、特殊病史、服用药物及蜂蜇伤后第一时间诊治情况如早期是否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液等。
4.3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螫伤皮损数一般小于10处,仅出现局部过敏反应,无器官受累表现;
中度:螫伤皮损数一般在10-30之间;过敏反应分级1-2级,仅有1个系统器官受累,SOFA评分≥2;早期出现肉眼酱油色或茶色尿;
重度:螫伤皮损数一般大于30处,或过敏反应分级3-4级或至少2个系统器官受累,每个系统器官SOFA评分均≥2。
5.胡蜂螫伤的治疗
强调分阶段治疗的理念,力求做到集束化和个体化。不同阶段治疗重点不同,早期合理的积极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后续序贯发生的器官功能衰竭,明显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一旦进入多器官功能衰竭期,其处理并无特殊之处。集束化治疗指集合一系列有循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在同一环境、相关时间内实施,有明确的实践性、目标性和序贯性,尤其适用于胡蜂螫伤急救期和MODS防治期。个体化治疗指根据胡蜂蛰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病情分级分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1急救期
螫伤后数分钟到24小时,尤其是6小时内。处理要点可简化为“四个两”:
5.1.1两早(早评估和早处理)
早评估指一经诊断,需要即刻做出评估,螫伤的皮损总数(间接反应螫伤的胡蜂数量及毒液量),有无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及分级,有无基础疾病及过敏史,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否出现器官功能损害的早期表现如无尿和酱油色尿提示早期发生了肾损伤和急性溶血等。此外还应在6h、24h、48h和72h重复评估。
早处理包括伤口的处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心肺复苏,严重过敏反应和休克的早期处理,安全的转诊。伤口处理包括:①因胡蜂毒刺螫伤后无毒腺残留,伤口局部无毒刺可拔,局部首选以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选择弱酸性液体如食醋等。②可选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后持续外敷于螫伤处取得较好的效果,既可快速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止痛又不影响对伤口的观察。③冷敷:24~48h内给予局部冰敷。④疼痛明显者建议静脉使用镇痛药。⑤肌注破伤风抗毒素,酌情选择抗生素预防感染。
早期安全转诊:若螫伤部位超过10处以上,6-24小时内即出现了溶血或横纹肌溶解表现,基础疾病较多,建议初步处理后尽快转往能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单位。转诊前务必做好病情评估和病情交接。
5.1.2两抗(抗休克和抗过敏)
胡蜂螫伤早期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少数为全身螫伤剧烈疼痛引起神经源性休克,甚至继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心源性休克可能。重点在过敏反应的识别及分级处理。
不同严重程度过敏反应的分级治疗:①轻度全身过敏反应:可给予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短期留院观察。②中度全身过敏反应:吸氧,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注射抗组胺类药物,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留院观察。③重度全身过敏反应:使患者平卧,适当抬高下肢;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注射抗组胺类药物;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建立静脉通道,充分补液;护送至监护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状况。
5.1.3两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
中度以上的过敏反应需要注射肾上腺素。对儿童蜂螫伤早期应用肾上腺素甚至可避免气管插管。用法:肾上腺素0.3~0.5mg(儿童0.01mg/kg,不超过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严重者可每5~10分钟重复使用。有研究提示臀部肌肉注射较上臂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吸收更快。如无效或已出现循环衰竭,应静脉给药。对于有过敏高危因素者,应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备用。对头面部胡蜂螫伤者、有过敏性疾病史、早期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常规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素,每日数次,连续3-5日。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补充血容量。
糖皮质激素可抗炎、抗免疫、抗休克、抗过敏、抗溶血及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早期可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5~20mg,或甲泼尼龙40~mg等。
5.1.4两化(水化和碱化)
胡蜂螫伤后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在10min内导致约50%血管内液体流至血管外,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故对于胡蜂螫伤严重全身过敏反应者,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治疗,适当的静脉水化,保证组织灌注尿量增加,有助于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排出。同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也有助于防治蜂毒所致横纹肌溶解及溶血导致的急性肾损害。但对于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基础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患者,心肺储备代偿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不全,应在严密容量监护下进行。可给予~ml等渗晶体液30min静脉输入后,立即静脉推注速尿20mg。再根据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指标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保证每小时尿量-ml以上,边补边利,保证液体匀速输注,做到床旁滴定式治疗。
5.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期
螫伤后24h-1~2周。重点是器官损伤的系统监测和治疗,目标化管理,早期干预,保证组织灌注,平衡内环境,兼顾整体,强化液体管理,必要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
5.2.1系统性器官功能管理
神经系统:每日观察神志、瞳孔、肌力、肌张力,神经反射等,警惕继发的脑水肿、脑出血、脑梗死等,必要时行颅脑CT检查。必要时给予脱水剂、抗凝及营养神经治疗。
心血管系统:常规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脑钠肽、心肌标志物、血乳酸等检查,动态观察心率、心律和血压等变化。根据病人情况,在保证组织灌注的前提下,设置个体化的心率、血压标准、脉搏氧饱和度、尿量等循环指标,动态目标化管理(保证MAP≥65mmHg),必要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优化血流动力学。中毒性心肌炎者要加强营养心肌,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呼吸系统:观察呼吸运动节律,频率,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连续监测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气分析,胸片或胸部CT等。针对呼吸困难原因给予相应治疗,如早期过敏引起肺水肿和喉头水肿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甚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及时处理心功能不全,纠正胸腔积液和气胸,给予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祛痰,雾化吸入剂等。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各个时间段的呼吸功能的目标,例如:血气的标准、呼吸频率、呼吸动度等,目标化管理。
消化系统:每日观察患者食欲,有无黄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大便颜色,监测肝功能转氨酶和胆红素,血液分析,必要时腹部超声或CT检查。中毒性肝炎者可用护肝药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或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尽可能早期消化道营养,减少肠道菌群移位。
血液系统:观察皮肤、粘膜颜色有无贫血,有无出血点及瘀斑,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每日复查血液分析,凝血功能全套等。对溶血性贫血较重者(血红蛋白70g/L)予输注洗涤红细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抗凝剂治疗,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浆及浓缩血小板。重症胡蜂螫伤早期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异常升高甚至类白血病反应,加之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的应用加剧白细胞升高,结合入院后降钙素原动态变化,证实有感染可给予抗生素。
泌尿系统:观察尿液颜色,每小时尿量,尿液分析及肾功能,泌尿系超声等。注意适当碱化尿液,保证尿液PH值8.0,充分补液利尿,连续24-48h尿量-ml/h者后期发生肾功能衰竭危险性大大降低。对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首先需纠正肾前性原因,充分水化后,根据尿量设定目标化液体管理,保证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1ml/kg.h。强化尿量监测可发现更多AKI,且AKI患者30天病死率降低,所有患者液体负荷过多情况较轻。强化尿量监测定义为最初48小时内每小时记录尿量,且间隔不超过3小时。间断利尿,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皮肤及肌肉:观察螫伤皮损有无周围红肿、坏死和感染;有无肌肉疼痛肿胀,有无茶色尿或酱油色尿,尿量变化。监测心肌酶学、肌红蛋白及尿液分析。伤口局部消毒外敷。有横纹肌溶解表现尽快给予碱化、水化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者尽快行血液净化。
5.2.2强化液体管理
包括早期积极液体复苏治疗和液体复苏目标完成后的限制性液体治疗两部分。蜂螫伤的患者除非过敏性休克,早期很少表现循环障碍,早期充分输液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每小时尿量-ml以上,促进毒物排泄和保护肾功能。1-3h内给予30ml/kg晶体液快速输入后即可给予速尿20mg静推。急救期充分输液利尿以保护肾功能为主,兼顾肺功能,待48-72h后、血管内溶血和横纹肌溶解明显好转后需再次评估液体复苏的目标,转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限制晶体,适当补充胶体,因为避免了少尿或无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出现,此时可加强利尿,必要时行持续床旁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调整液体分布和清除体内蓄积液体。此策略的实施协调了肾脏和肺对液体需求的平衡,减少了后期对RRT的需求,可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
5.2.3糖皮质激素的分层次应用
目前关于糖皮质激素在胡蜂螫伤中的应用指征并无争议,但多大剂量治疗效果最佳目前并无统一,使用剂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无系统研究。必要时可考虑激素冲击治疗。可对胡蜂螫伤糖皮质激素使用分层次个体化。以使用甲强龙为例,轻度螫伤甲强龙40-80mg静推,每日一次;中度螫伤甲强龙-mg;重度胡蜂螫伤早期常规使用甲强龙0.5-1.0g冲击。减量时机:全身过敏反应消失,溶血和横纹肌溶解减轻(尿色变浅、总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磷酸肌酸激酶连续3天逐日下降累计超过最高值50%,一般需3-5天)。减量方式:一旦开始减量,每三天减一半,直至40mg,维持2-3天即可停用,一般7-10天内可完全停用。注意事项:为便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每螫伤一处简单计算甲强龙使用剂量10mg,至少连用3天,注意保护胃粘膜和控制血糖。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的换算方法:地塞米松0.75mg=强的松5mg=甲强龙4mg=氢化考的松20mg。
5.2.4血液净化方式选择及时机
血液净化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蜂毒所致急性肾损害(AKI)或MODS的重要手段。建议重症患者在螫伤后8~12h内进行,若危及生命时则应立即进行。血液净化方式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①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树脂灌流器可强力吸附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建议中到重度的胡蜂螫伤患者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尽早行血液灌流清除毒素。②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能清除体内已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的毒素,尤其是出现血管内溶血时,且能补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浆因子。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有效清除中、小分子物质和消除组织水肿,置换液补充个体化,以及利于营养支持等特点,适用于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胡蜂螫伤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伴严重内环境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肺水肿,治疗作用是其他血液净化方式不可替代的[11]。④血液透析:用于毒素所致ARF,能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中、小分子毒素,且能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较多适用于蜂螫伤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需要间断透析者。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建议首选CRRT平衡内环境,然后行PE或HP等,医院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血液净化方式。因为通过CRRT纠正内环境紊乱,纠正酸中毒,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血压可逐渐回升,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才能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避免出现休克加重、心脏骤停等恶性事件。
5.3恢复期
螫伤1-2周后,早期出现的过敏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大多相继恢复,少部分留下进入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的恢复期,继发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需间断透析,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积极行床旁心肺功能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6.胡蜂螫伤的预后评估和预防
胡蜂螫伤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螫伤轻重、螫伤后是否得到及时救治,有无严重
基础疾病。轻、中度患者一般预后较好,无明显后遗症;重度患者经积极治疗大
部分可痊愈,也有少部分会死亡。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为①早期出现重度过敏反
应如喉头水肿窒息、过敏性休克等未及时纠正;②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也是常
见致死原因;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难以纠正;④肾功能衰竭未及时行血液净化治
疗导致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等内环境紊乱;⑤重度ARDS经机械通气
等综合处理不能纠正;⑥高龄合并心肺肝脑肾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
胡蜂螫伤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和免疫治疗。一般预防包括在户外运动时避免
穿色着鲜艳、彩色和黑色的衣服,建议穿白色、绿色、卡其色比较好。发现黄蜂
时不要奔跑、鞭打或扑打,保持静止,最好等到黄蜂走了以后再离开。避免使用
含香味的防晒霜,香水等。保管好食物和饮料,避免含糖和甜味饮料外露。
蜂毒免疫治疗是对有蜂螫伤过敏史的患者最为有效预防方法,本质上是对蜂
毒的脱敏治疗,可以减轻蜂蜇伤后出现的早期过敏反应,可以使机体获得对蜂毒的主动免疫,能有效的防止人体二次暴露于蜂毒液后出现更为严重的过敏反应。然而在我国尚无医疗机构开展胡蜂螫伤的蜂毒免疫治疗,若能开展此类治疗,将会大大降低病死率。
参与制定本共识的专家名单(所有作者同等贡献):
医院(柴林、段辉、方志成、郭辉、李昌盛、刘琛琛、肖敏、杨贤义),解放军医院/全军中毒救治中心(邱泽武),医院(菅向东),医院(李毅),医院(凌瑞杰),医院(魏捷),医院(赵剡),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张劲农),湖北医药学院(陈宗运),医院(文申英),医院(惠建军),医院(尹德胤),秦巴地区中毒诊治联盟(孙超、赵江胜、耿明浩、郭全、雷禹、崔涛、封茂群、陈绍昀、胡健、姜海燕、张勇进)
本共识主要执笔人:杨贤义
通讯作者:肖敏,主任医师、教授,E-mail:thyyxiao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