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小豆豆因为发高烧,在外院就诊后,被诊断为败血症,治疗两天后,体温仍然下不来。
于是,小豆豆被转院到医院儿科住院治疗。
根据小豆豆的检查报告及查体,儿科医生初步判断孩子是患上了严重的细菌感染,然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2天后,孩子却仍然高烧不退。
第3天,小豆豆又出现了新症状,眼红、口唇皲裂、杨梅舌及躯干部皮疹。
综合所有症状,医生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是川崎病在捣鬼!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儿科主治医师徐时芬表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川崎病可能有些陌生,该病可能带来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家长们要学会早期鉴别,医院诊治。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在年由日本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博士首次报道,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累及全身中小动脉血管炎性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和<3月龄儿童较少见。
该病具体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会自愈,但不代表不严重,它可能带来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肌炎、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血管狭窄闭塞甚至猝死,是引起小儿最严重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
如何识别
孩子是否患了川崎病
川崎病主要症状为:
1、发热
常为反复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抗生素治疗无效。
部分患儿体温自行消退,也不能完全排除该病可能。
患儿往往伴有烦躁不安、易激惹。
2、四肢末梢改变
急性期有手掌、足底潮红和硬肿。
2-3周后,手指和脚趾出现甲周膜状脱皮。
到了后期,部分孩子可能存在脱甲现象。
3、皮疹
皮疹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儿存在卡介苗接种处红肿。
4、双侧眼白发红
表现为球结膜非渗出性充血,不累及边缘和虹膜周围的无血管区。
5、口唇口腔改变
包括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
6、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常为单侧,直径超过1.5cm。
所以,家长们面对自家的发热宝宝,可以从以下方面早期识别孩子是否患了川崎病:
1
突发的反复高热,烦躁不安,抗生素效果不理想。
2
摸摸宝宝脖子,是否有小包块。
3
观察宝宝有无兔子眼、嘴唇干裂红、皮疹等症状。
4
看看孩子手脚是否存在红红硬硬肿胀感觉。
一般情况,典型的川崎病,上述症状会逐步出现,家长们如果观测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医院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可能的后遗症的发生。
孩子得了川崎病
家长们需要做什么
川崎病的早期家庭护理,实际上就是发热宝宝的常规护理。
1
患儿往往会出现高热难退,除及时服用退热药外,可根据患儿自身的接受度,进行适当的物理降温。
2
饮食方面,发热期间孩子往往能量消耗较大,建议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软食,鼓励多饮水,可少量多餐为主。
3
如口唇出现干裂时,可用婴儿护唇膏外涂保湿。
如出现皮疹,建议保持皮肤清洁,剪短宝宝的指甲,以防抓伤皮肤,贴身衣物需要柔软透气性好,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
4
恢复期患儿指(趾)端脱皮时,痂皮往往会自行剥落,避免用力撕扯,以免造成皮肤二次损伤。
医生简介
徐时芬儿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硕士,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医院进修培训,并多次参加儿童哮喘、免疫及肺功能、纤维支气管镜等继续教育培训,专业主攻方向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治。
擅长:儿童过敏、感染性呼吸系统急慢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急慢性咳嗽等),其他儿童常见的消化、神经系统等疾病,如小儿发热、急慢性腹痛、腹泻及头痛等。
周二下午
供稿:儿科徐时芬
编辑:叶娇慧
排版:叶娇慧
审核:张李琦
配图来源:创客贴(授权方式:VRF协议)
本文由医院宣传统战科编辑发布,如侵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