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防范措施看这里!
天气越来越炎热,病毒也开始猖狂起来。尤其是孩子抵抗力低,进入6月后陆续爆出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快速增长。面对来势汹汹的传染性疾病,我们只有透彻的了解此类传染疾病的预防、护理等相关知识,才能帮助孩子有效的抵御传染疾病的侵害。
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源之一,且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向外界传播。
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触患者抓破的水疱而感染。
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可发生感染。
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间,很可能发生学校和幼托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主要症状
得了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发病后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进展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达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与手足口病容易混淆,因为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内也会出现针尖样小水疱继而形成溃疡,两种病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均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大多数患儿表现为发热,手心、足心、臀部皮疹和口腔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等。疱疹性咽峡炎极少会出现重症患儿,而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重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及护理
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清水洗手,至少持续20秒。居室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对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等物品,使用前要高温消毒;玩具、被褥等要进行定期清、曝晒或消毒。
减少接触
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游泳池、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
接种疫苗
为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有效预防EV71所致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但是,该疫苗不能预防其他型病毒如CA16等引起的手足口病。因此,家长不能因为接种过疫苗就高枕无忧,日常预防保健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仍然非常重要。
及时就诊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医院就诊,并将诊断证明发送至班主任。做到不隐瞒、不虚报。
遵医隔离
儿童患病后应遵从医生嘱咐居家隔离,隔离时间为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完成隔离后,到社医院开具返校证明复课。
END
编辑:黄淑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