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消费者协会1月20日发出春节消费警示,低价不等于实惠,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擦亮双眼,甄别所谓的“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精明消费,畅享实惠。
随着年春节的日益临近,很多消费者已经准备着手置办年货、更换新家具或者酝酿着去低风险的旅游景区游玩。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也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其中,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但低价并不等于实惠,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给消费者的春节生活“添堵”。对此,中消协整理了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几种“低价套路”,希望广大消费者加强防范,防止“中招”:
1
低价“问题”食品
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
中消协曾于—年连续3年开展了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活动,发现在售的食品中混杂着一些“山寨”食品和“三无”食品,由于这些“问题”食品大多使用不明原料,生产过程也不规范,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但因价格低廉,若消费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