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2月,《人民日报》如此评价社区电商团购: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谁知道,仅仅1年,《人民日报》的态度就发生了度的转变。
同样是12月,《人民日报》这样写道:
淘菜菜为代表的新兴社区电商平台能够实时连接农户、农产品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与产销诉求,这让高效、精准的农业供应链应运而生,为解决农产品损耗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是社区电商又行了么?又成为主流了么?今天,本文就来好好聊聊。
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实还是菜贩子进驻得多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菜菜为例,不要说种菜的农民,就连长期网购的人,都不一定能第一时间找到成为供应商的入口,这样就等于直接将自主申请的窗口对农民封闭了,而能够找到这个端口的,都是拥有营业执照,手握多个菜农的二道菜贩,想要从田间到餐桌,那是不可能的。农民可没那么多时间看手机。
采收、加工、配送,哪个环节都不是一个农民家庭能够独立完成的,哪怕费尽千辛万苦地注册成为了供应商,也得有一套自己的供应链,才有机会玩得转。农民的特长就是能把菜种好,把地管理好,其他的搞不清,也没时间搞。最后,入驻的商家就已经狠狠地扒了农民一道了,赚钱算贩子的,损耗算农民的,收的时候就扣除了损耗的成本,至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减负那都是口号而已。
扰乱了菜市场经营,品质也不一定能保证自从各大电商平台搞起了社区团购,自家菜市场是真懒得去了,有的自提点就在菜市场门口,基本上与去菜市场买菜没有区别,但就是有大批的人宁可去那里买,也不进菜市场。虽然这部分人现在还不足以引起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流效应很快就能显现。特别在一些大型城市,年轻人更愿意提前买好菜和水果,第二天去自提,直接让传统菜市场失去了这一部分购买力较强的客群,导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然而,这些同样是供应商供应的菜,即便全程可追溯,即便全程冷链,也不一定比菜市场的新鲜、好吃。买来的东西基本跟开盲盒差不多,介绍几乎没有,就是看图片和价格下单,至于拿到手好不好,完全靠运气。不新鲜、丢货、漏发、无货时有发生,别的调料都买好了,关键的排骨没有送货,虽然退货也非常方便,但还是如鲠在喉,中途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有人提醒你没有货,可以早做其他准备。
结语:保障不了品质,也并非真正的产地源头,依然是网约车、外卖的巨额补贴的老路子,社区团购怎么就一下发生了度大转变呢?怎么就从不要惦记着那几捆大白菜,变成了让农产品搭上科技的快车呢?我觉得,可能还是需要让更多的农民知道有这个东西,菜贩子们也好做收菜,大家都能以一种似乎全新的方式投入一成不变的工作中,自欺欺人地融入科技时代。什么都没变,就是买菜的方式变了,菜市场变成了广场舞大爷大妈的专场了。脱离了补贴的社区团购依然走不了太远,永远有更懒的人们选择更方便快捷的外卖,这种又贵又无法保证品质的购物模式,注定也将成为过眼云烟。你觉得呢?一起在评论区里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