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开学季,宝贝们都处于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阶段,在宝贝适应阶段,我们对宝贝的健康保健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噢,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9月份健康小知识吧!一、手足口病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8-10月为手足口病小高峰期。
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2.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哪些人? 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都可传染该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5.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6.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7.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医院就诊。8.患儿在家中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遵照医嘱留家治疗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贪睡等异常行为,一旦有上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求诊。9.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10.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11.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手足口病重在防疫,专家指出,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可通过唾液、疱疹液、毛巾、水杯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广大民众需做好卫生消毒等防疫工作。 第一,讲卫生,晒太阳,多通风。环境卫生差及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容易诱发手足口病,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食生食等;手足口病毒害怕高温和紫外线,如果每天能进行30分钟日光浴(也就是晒太阳),也能有效杀灭病毒。 第二,服用益生剂类药物(如整肠生等)等可有效防疫手足口病。整肠生等益生剂可促进原藉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是人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之一,它直接参与身体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和抗感染过程。整肠生等益生剂可有效抑制EV71病毒的活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可以使用整肠生等益生剂进行防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静介绍,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多数患儿甚至可以自动痊愈。因此民众不必恐慌。但未来几个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必须把防疫工作做好。
二、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其是1岁半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发病季节多在9—12月份,故称为秋季腹泻。
临床特点
秋季腹泻的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重,先吐后泻,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日可达10—20次,并伴有口渴,尿少等脱水症状,病程有自限性,一般5—7天,长的可达3周,如及时治疗后大多数较快治愈,极少数可合并严重电解质紊乱、脑炎、肠套叠和病毒性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
秋季腹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所以有人认为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也很大。
预防措施
(1)最好以母乳喂养。由于母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婴幼儿胃肠道的免疫能力,母乳喂养的宝宝较少得秋季腹泻,即使得,病情也会轻很多。
(2)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3)合理喂养、定时定量,循序渐进地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一起添加。
(4)少吃富有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B,改善胃肠功能。
(5)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6)合理用药,不要滥用广谱抗生素,经常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如妈咪爱、培菲康、合生元等,防止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7)接种轮状病毒疫苗。6个月~3岁的宝宝,每年要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以预防轮状病毒腹泻(秋季腹泻)。在每年7~9月份,即秋季腹泻流行季节来临之前接种,每年一次。
三、幼儿园秋季保健措施
诀窍1给宝宝多喝水
秋高气爽,宝宝应该多喝白开水,不宜喝饮料。如果宝宝排斥白开水,可以试着喝些菊花茶、乌梅汤、金银花露等。在幼儿园里时,老师尤其要关照小朋友多喝水。
平时多给宝宝吃富含水分的应季水果,如西瓜、梨、橙子等。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宝宝体内水分平衡。诀窍2少吃“上火”食物
刺激性食物应该少吃,容易“上火”,如大蒜、姜、韭菜、花椒、辣椒等。少吃偏咸的食品,因为盐分太多容易加速体内水分的散失。热量过高的油炸食品和一些热性水果,如荔枝、桂圆、橘子等,也应尽量少吃。
诀窍3呵护宝宝皮肤
妈妈在给宝宝擦拭或洗脸时宜选用柔软的毛巾,不要用力擦洗。每次清洗完毕后,需用含有天然滋润成分的儿童护肤品。
诀窍4忌食冷食物
中医认为“寒凉伤脾”。即使体质好的宝宝也不能天天吃冷饮。除了限制冷饮以外,从冰箱拿出的饮料、酸奶最好放置在室温下15分钟后食用。
诀窍5冷水锻炼
秋季宜用冷水擦洗以提高宝宝对冷的适应能力。冷水擦洗包括冷水洗手、洗脸、擦身、冲淋和游泳。冷水锻炼要循序渐进,先用与体温接近的水,然后逐渐降低水的温度。洗完后用干毛巾擦干。冷水冲淋适合3岁以上的儿童,动作要迅速,浴后用干毛巾擦至皮肤轻度发红为止。
诀窍6预防腹泻
入秋后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又称秋季腹泻,主要累及3岁以下宝宝。妈妈一定要把住“入口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定期给玩具和食具煮沸消毒。
如果在幼儿园发现宝宝有腹泻症状,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处理好粪便。诀窍7营养调理
多给宝宝吃牛奶、豆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饮食。多补充玉米、全麦面包、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菠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花菜等,也应增加。总之,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做到平衡饮食,才能减少秋季发病。
诀窍8及时打预防针
及时预防接种,防范冬春季节高发的传染病。一般在注射疫苗后至少一个月,才能在宝宝体内产生抵抗传染病的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