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ICU里被死神吻过的生命,依旧灿若夏

专家简介

刘慧主任医师教授

现医院副院长

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双心医师联盟副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常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常委兼总干事暨河南分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脏预防与康复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管理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双心学组委员

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基层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心血管学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介入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高血压联盟副主任理事

河南省老年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伴随着忙碌与疲惫,苦夏已过半,掐指算来我已经在临床上和我的患者一起走过了32载酷暑,除了夏日灿烂的骄阳、葳蕤的树木、碧绿的芳草、最让我动容的就是那绚丽的夏花了。作为一个心血管医生,每天在病房里、导管室里和病魔厮杀、同死神作战,记不清多少个鲜活的生命被唤醒后如夏花般重新璀璨绽放,希望与美好在他们的人生里重新摇曳生辉。尽管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繁忙,让我无暇观赏夏天的风景,但每一个患者的疗愈正像那旖旎的夏花、芬芳着我的生活,让我感受到别样的美好景致。

  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生命故事,有些生命充满活力、绚烂繁盛的,有些却是低靡萎顿、灰暗艰涩的。尤其是心脏重症患者,尽管近年来随着心脏重症医学的迅猛发展,各类心脏危急重症救治水平显著提高,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而得以起死回生,病死率明显降低,生存率不断提高。但是,许多心脏重症患者在监护室里及转出监护室后,却常常会伴随诸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许多心脏重症患者经历了重症监护病房(ICU)惊心动魄的抢救,虽然没有被死神吞噬,尽管心脏功能得到恢复,但是心理却出现了黑洞,心灵深处有着与疾病恢复后不协调的孤寂、寒冷。在医疗模式转换的今天,ICU生存患者的心身状态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   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将病人从死神的魔掌中拯救回来,最大的幸福感是看到自己的病人能够得以康复。近年来,带着医生的这份职业使命,我在双心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成长着、收获着。今夏,我又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再次走进他们的心里,去探究住在他们心里的ICU故事,打开缠绕着他们的心结。

  关于ICU病房,有人把它喻为“生死之门”,有人把它称为“死神的餐馆”。作为一位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心血管医生,尽管经历了太多的生死,见证太多的悲欢离合,然而每每回忆起一些往事,内心不免波澜起伏。从我印象较深的两位患者谈起......

ICU里的稀客:26岁患者的生命折翼又翱翔

  对于26岁的小张来说,他是不幸的,半年前一次感冒让他罹患了暴发性心肌炎。但他又是幸运的,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抢救,他还是活过来了,可是他活的却很沉重,ICU后的心理问题让他无法从哪个噩梦中抽离,无法回归到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中。在妈妈的陪伴下,一个夏日的上午,他向我诉说着他的ICU故事及心结......

  26岁,正是生命力正在最旺盛的时候,原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及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无情的事实却是,人生一个突然的急刹车,把他送进了ICU。两周的感冒引起极度乏力,胸闷、心悸,浑身冷汗,在强撑着的工作中突然晕倒,被风驰电医院。急救车里他好像站在悬崖峭壁上面对万丈深渊而战栗,没有一丝力气逃生,面前还有一个张着獠牙的大嘴正准备把他吞入口中,突然他感到被巨大的石头砸懵了......瞬间,又仿佛从噩梦中被拽醒,看到一个医生正在紧张的操作着一个机器。正当他在抗争的漩涡中还没有缓过神来准备对抗时,又是一次的被打到,后来的事情就好像是另一个世界里发生的一样......

  等到他醒来时,已经躺在高级而又昂贵的ICU的多功能床上,从头到脚,插满了管子,不仅有天线地线还有中心线。嘴上是呼吸机的管子,脖子上一边是临时起搏器,一边是深静脉置管,胸前是心电血压监护仪的连接线,下面是置入尿管,大腿处一边连着一种叫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机器,一边连着一种叫CRRT的24小时透析机器。当他看到自己胸前巴掌大的多处灼红印记,被告知是昨天电击除颤所留,他知道了昨天那种翻山倒海的感觉就是和死神搏斗的场景,电影里见过的场面没想到自己也经历了!他被小山一样的仪器包围着,自己在峡谷的底端,够不着陆地、看不到天际......

  夜晚来临,看看周围大部分都是昏迷或者昏睡的人,再看看邻床,都是布满了管子,动也不动,仿佛空气都是凝固的,惨白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他觉得自己已经死了,就像《生死场》中写的“这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着别离的歌……”他突然感到死亡一点准备都没有就来了,是不是来的太快了!尽管生活中有诸多的不如意,但他也不想离开这个浮浮沉沉的人世间,在原该灿烂如花的岁月里,却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彻夜长明的灯光唤醒了他的瞳孔,此起彼伏不停鸣叫的各种机器又把他拉回真实的世界。他猛然发现,自己就像是混战的叙利亚战场上的一个旁观者!满眼都是步履匆匆的医护人员在忙碌与穿梭,他们在交班、查对、翻身、拍背、吸痰、配药、换药、打针,护士们匆匆的脚步声、呼吸机尖锐的报警声、微量泵用完的提示声、打印机无休止的打印声、永不停歇的电话声、医务人员对病情的讨论声、患者的鼾声,这一切与外面黑夜静谧相比,仿佛是两个世界!他感到自己四肢酸沉想稍微活动关节,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特殊的带子捆绑在床上,他想喊出来但嘴上扣着毫无舒适感的呼吸机面罩。查尿量的护士来了,她没有看出他眼神中透露的信息,但是她美丽又略显疲惫的双眼朝他微笑了一下,问他是不是要喝水,他满足的点了点头,等少许喝水后护士又继续忙碌中……

  这一夜太漫长了,时间走得很慢,因为每一分等待都充满焦灼与挣扎。熬到第二天早晨,主任带着医生来查房,从他们的交谈中他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在稳定,可能用不着那个昂贵的“ECMO”。接下来美丽的护士姐姐来为他做治疗,她细心的给他的尿管消毒处置,他却羞愧的把脸扭向了一侧,甚至有一些罪恶感,同时也感到她们的不易,不仅要打针输液,还要负责给病人喂饭、伺候大小便、甚至要帮病人剪指甲,事无巨细。不知道为什么她们天天熬夜、夜夜忙碌,却还像男人一样走路那么快、说话声音那么高亢。尤其是护士长,不仅认真的检查着每位护士的工作,比小学老师还认真,还耐心的指导她们的操作,一丝也不懈怠。探视的时间到了,妈妈进来了,她布满了血丝的眼里闪着泪花,从她脸上的憔悴和疲惫不堪的身躯他明白了妈妈所受的煎熬,虽然妈妈握住自己的手是凉的,但是却感到像小时候在妈妈怀里非常温暖,多么希望妈妈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多么希望赶快离开ICU......

  一周后他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又经过两周普通病房的治疗,心脏完全恢复出院。医院里住了仅仅二十多天,但出院后的小张好像是经过了二十年的磨难,满脑子都是ICU里恐怖紧张的场景,尤其是看到胸前电极板的痕迹,就出现了担心、恐惧,脑子里时刻出现电除颤的情景,更是担心时刻会发生“室颤”时刻会被“电击”。夜里不敢睡觉,不敢闭眼,一只手要不停的自扪脉搏。多次因为“胸闷、心悸”医院急诊,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彩超等客观检查均无新发的、特征性的异常变化,但他总是将信将疑。

  他不停地查阅有关心肌炎的资料,看到心肌炎后遗症的信息更是夜不能寐,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就连过去喜欢的足球赛也不能安坐下来看上半小时,以前最擅长的电子游戏也集中不起来精力打,   50岁的王先生是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正值事业巅峰,他对自己对工作追求完美,处处好强。对己对人都力求完美,不能容忍一丁点瑕疵,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对家人也是很有责任心。平时因应酬抽烟喝酒较多,血脂血糖血压都高,几个月前就出现活动后胸痛,但未引起注意,当胸痛更加频繁,活动耐医院就诊。当被告知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时,作为职场精英的他却非常抗拒,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心脏血管会有问题,也不想在他“健康”的身体上接受“有创伤性”的检查,更害怕一旦查出来血管狭窄医生会给他放支架。在家人的劝说下,他终于同意做造影,但是造影结果却大出他意料,医生告知他三支血管及左主干狭窄严重,已经不适合介入治疗,只能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他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如同坠无底深渊,精神完全崩溃,他知道搭桥是开胸大手术,他也见过很多搭桥术后的朋友胸部和腿上都留有又长又韧的疤痕。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将来的企业肯定完了,刚投资几千万的项目要泡汤,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谁来管,老爹老娘谁来养。从小到大针都没有打过的他一想起来手术就毛骨悚然,一生都坚强刚毅的他,事事都追求完美,平时也乐善好施的他怎么都想不通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上帝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同时,自己又非常懊悔和自责,医院看病,错失介入治疗机会。每天不知道在百度里搜索多少遍“冠状动脉搭桥术”,在   经过术前准备,他接受了搭桥手术,当他术后醒来躺在ICU里时,他惊呆啦!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为什么说不了话?为什么动不了?直觉告诉他是在神秘的ICU,他只在画面中见过,今天终于身临其境......灯在亮,人在忙,他不知道是白昼还是夜晚,他打量了一下,左边是个老爷子,身上也是插满了管子,正在酣睡。右边是一位长发女士,口唇和指甲青紫,面部浮肿,嘴上也是带着呼吸机,难为情的是大家都没有穿衣服。他从医护人员的谈话中判断出来是夜晚,他努力保持大脑清晰熬到大家查房交班。主任带着黑眼圈和一脸的疲惫来了,但是他对每个病人极其认真,尽管有时还会批评小大夫,但对待病人非常和蔼,没有疲劳后的一点急躁,甚至用温暖的手认真的为他做检查。查过房,医护人员都还在忙碌,但是他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能看   从护士的交接班他判断出午夜来临,他在极力阻止自己奔逸的思维,努力逼迫自己安静下来入睡。突然间,“快来,室颤了!”一个护士的呼喊声让所有人都奔向了邻床,紧接着就是紧张的推抢救车、快速按压、电除颤、医生指挥护士推药:肾上腺素、多巴胺、胺碘酮........从急匆匆的脚步和麻利的动作能够看出医护人员的拼命抢救,但是从听到的话语中知道死神还是带走了邻床的病友。他偷偷瞄了一眼,看见冰冷的白布覆盖了被收割的生命,床被推出去了,断断续续家属被压抑的一声声痛彻心扉的哭泣,留下护工师傅一边整理着垃圾废物一边发出的叹息声。他再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气息,想到的是下一个轮到的是不是自己?感到自己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在空中飘荡着,也可能瞬间即息......听着呼吸机和心电监护的此起彼伏的报警声,他彻夜未眠。

  接下来第二天发生的事情令大家感到诡异,本来呼吸机撤掉后生命体征很稳定,他应该好起来。但是,他突然烦躁起来,大声呼叫“猫头鹰在叫,要死人啦!有个猫头鹰,一直在盯着我,要把我抓走”。主任过来查房,他却说"奶奶,你咋不让我吃饭?我饿死啦。猫头鹰飞到房顶啦!猫头鹰要把我抓走!快抓住!”并且冲着护士也在喊“奶奶,我想吃鸡蛋”,只要过来一个人就叫“奶奶”。这时,遵医嘱给他静脉注射了"咪达唑仑",非但没有安静下来,反而更加激动,几个男士都按捺不住,拼命的喊叫,两只脚恨不得要把床档踹断。让家人进来安抚,他也全然不认识家人,并且破口大骂,声音越来越大的咆哮。经过双心会诊,诊断为“ICU谵妄”,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同时含化“奥氮平”,病人情况得以平复。

  我们双心团队的心理治疗师和护士长,松开了患者的束缚带,一边帮助按摩其关节肌肉,一边还原搭桥手术的过程并告诉他手术很成功,鼓励他很快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并且扶他站立在床旁片刻,让他对自己的康复充满信心。夜里给他调到房间安静的一角用隔帘分离,把灯光调至最暗,让家人陪在床边,给他带来家里可口的饭菜甚至家里的床单被子让他感到家的味道,去除陌生感。松掉所有的束缚,戴上耳机聆听着舒缓悠扬的音乐,在医护人员的爱心、细心、耐心、精心的呵护下他的双心得以风平浪静,又满血复活地投入到他的事业中去,恢复了往日的睿智与精干,当问及“猫头鹰的故事”及自己的一些激越行为时,他完全不记得,只记得这里拯救他生命的医护人员还有唤醒他心灵的双心医疗技术,正如他说的虽然ICU离死亡很近,却也是离重生很近的地方,双心关爱让他枯萎后的生命重新绽放!

探秘ICU患者心中的“黑洞”

  近年来,ICU这个名词已经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广泛传播。从出身ICU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到火遍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再到弗格森老爵爷突发脑溢血手术,成功后也被送进了ICU。ICU似乎离我们很远,又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大家都公认的就是,在生命最危急的时刻,ICU将成为守护健康最后的防线。

  ICU病房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治疗手段。然而可能正是由于这些设备的应用,医院最紧张环境相关的精神应激,当大多数患者面对应激时,(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或者术后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2)环境因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被迫依顺,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植入器械的不适应,死亡的恐惧,患者与家庭的分离及对家人的思念等。上述因素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会导致进一步呈现出心理退行性现象。就像我们病例中的王先生,当患者主动应对应激的自我调整能力失败后,就可能转向更原始的应对方式,心理防御机制就都会呈现出来,表现为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其中最重要的是ICU综合征。日本学者黑泽尚于年提出ICU综合征的新概念:在ICU监护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意识清醒期,2-3天后出现精神症状,如谵妄状态和其他病征,并且这些表现在转出ICU后3-4天后依然存在者,称为ICU综合征。ICU综合征中80%表现为谵妄,早期被称为ICU“精神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状态伴有认知功能障碍。

  还有一些重症疾病患者转出ICU后,在认知、心理和生理方面新出现或加重的一系列功能障碍,并且这些障碍在出院后持续影响患者;同时因患者入住ICU接受治疗及后期的照护而给家属带来各种压力,导致家属在心理、生理方面出现障碍,这些症状称之为家属ICU后综合征这两者合称为ICU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和心理障碍及生理功能障碍。

敬畏生命点亮ICU患者的心灯

  近年来,重症医学在新平台上飞速发展,重症医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更为广泛普及。新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揭示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学术内涵更加丰富,临床实践的依据更加充实。今天的重症医学,已经发展成为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系统的临床治疗理念的医学专业学科。“心脏重症”学科概念我国自医院张海涛教授带动和大力推进下,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融合的领域,在完成了学科“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基础与临床医学的进步、心脏重症相关脏器支持手段的进步、以及心脏重症核心理念的进步。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换,我们已经由过去的单纯治病,到关心病“人”、   患者进入ICU后封闭而陌生的环境,持续的监护、抢救以及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恐惧,对疾病预后的不确定会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ICU里充满了各种冰冷仪器设备,刺耳的报警声、让人压抑的沉闷气氛但是,还有一些“特殊的设备”,带给他们却是康复的希望、心灵的抚慰,那就是ICU里的双心疗愈。

  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合并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科病症者很多,把心脏和心理,称之为“双心”,由于两者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能够相互伴发并加重疾病的发展,故称之为“双心疾病”。而由心血管医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双心医学。对于心脏重症患者来说,更多存在双心问题,这些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并加重病情,使心脏重症患者的治疗更为复杂,处理不当会使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随着医学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脏重症医师也越来越   心脏重症包括原发心脏病严重到影响生命的心功能不全、原发心脏病同时合并其他脏器的功能障碍,以及各种介入手术后、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脏重症患者的康复是建立在有效的生命救治之上的,只有保证了心脏原发疾病及心功能的恢复,才能保障之后康复的延续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心脏重症在理论支撑体系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中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让心脏休息”的理念及实践,更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心脏重症患者大多数心脏功能不好,治疗的原则是设法减少外周的用血,从而让心脏更好的休息而康复。一方面通过精确镇静、有效呼吸机替代、CRRT对肾脏的替代、适当的浅低温,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的组合,主动减少外周氧供需求;另一方面,减少外周的氧需,让心脏在低代谢情况下达到平衡,获得休息的机会,进而通过休息而康复。更加积极的是通过对心脏主动支持(IABP、ECMO、心脏辅助),在保障外周充分氧供时,让心脏充分休息而康复,所有心脏辅助设备的应用整体思路是为了让心脏休息,全方位减负治疗。让心脏休息,也是心脏重症的核心理念。

镇静镇痛抚平心灵之殇

  疼痛在ICU中普遍存在,其来源包括原发疾病、手术、创伤、翻身、吸痰、气管插管、伤口护理、引流管拔除和导管插入等相关操作及长时间制动、炎症反应等因素。疼痛导致机体应激、器官做功负荷增加、睡眠不足和代谢改变,进而出现疲劳和定向力障碍,导致心动过速、组织氧耗增加、呼吸功能障碍、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增加等。镇痛治疗是为了减轻或消除机体对痛觉刺激的应激及病理生理损伤所采取的药物治疗措施,对于ICU患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充分镇痛和去除可逆性因素基础上给予镇静治疗,可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减轻器官应激负荷,保护器官储备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镇痛镇静可以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从而减轻强烈病理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心脏重症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镇静镇痛策略可以降低患者心脏与全身的氧耗,利于心脏功能恢复,但镇痛和镇静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应激,保护器官功能的同时,也可能抑制某些器官的重要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环)或加重某些器官(如肝脏、肾脏)的代谢负担而导致器官功能损伤或失衡,应予以重视并权衡利弊。在保证患者器官功能处于适度代偿范围的基础上,调节镇静药物剂量,维持患者处于最合适的镇静状态。

  心脏重症患者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引起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目标镇静治疗不仅可以使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状态,而且可以避免镇静过度导致的机械通气及监护时间延长。常规短期镇静,心脏术后镇静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镇静,能唤醒且服从指令”的状态。右美托咪定是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竞争性结合α2受体,起到减轻交感兴奋风暴、冷静、抗焦虑和轻度的镇痛镇静作用。《版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及《中国心脏重症镇静镇痛标准与规范专家共识》均推荐应用。

温暖与关爱氤氲在ICU的床畔

  ICU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1)病房环境:包括噪音,灯光刺激,室温过高或过低;(2)对自己疾病和生命的担忧;(3)高强度的医源性刺激(频繁的监测、治疗,被迫更换体位);(4)各种疼痛;(5)原发疾病本身的损害;(6)对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不了解与恐惧;(7)对家人和亲朋的思念,等。且长时间置身于陌生而嘈杂的ICU环境会加重谵妄的症状。因此,应该通过改善患者环境、降低噪音、集中进行护理及医疗干预、减少夜间声光刺激等策略,可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医护人员谈话、走路、做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心电监护,呼吸机等仪器报警声对患者的影响,当有机器报警时应反应迅速,沉着冷静,抢救病人时,要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避免造成紧张气氛。做操作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应尽量避免患者裸露的次数和时间,做灌肠,导尿等暴露性操作时,随时给予遮挡。尽量减少病人束缚的次数和时间,对于特别需要约束的病人,应随时观察,反复评估约束的必要性,同时做到定时松解约束带,被约束的肢体必须定时被动运动。如在监护设备的应用上,逐渐用无创的设备代替有创,使ICU监护更加简单、连续、无创、便捷,更多的解放患者,增加ICU舒适度,减少ICU心理问题。

饱满的阳光种进ICU患者的心涧

  尽管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对于ICU的心理障碍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ICU心理问题医院心理治疗师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每个ICU单元都配备有心理治疗师,每个患者都随时得到专业的心理治疗。况且,ICU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朝夕相处,对患者的病情、性格、爱好、家庭有更多的了解,知道患者的心结所在,更能走进患者心里去,患者也更容易敞开心扉接受并依从。所以,ICU的医护人员就是他们最高效的心理治疗师,就像把最饱满的阳光种进患者的心中,去除他们心里的阴霾。

  ICU患者的心结来源于进入ICU后封闭而陌生的环境,持续的监护,抢救以及对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恐惧。医护人员用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病情,解释心脏病预后及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解释、劝导、鼓励、暗示以及适当的保证,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入患者心里去打开患者心结,引领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同时,仔细倾听患者的困扰、疑问和感受,使用患者能懂得的语言,说明病情、治疗的过程及方式。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对语言交流困难的患者要运用非语言进行交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解释,尽可能满足患者要求,从而消除患者没有亲人陪伴所产生的孤独、恐惧和寂寞。

个体化精神药物疗愈ICU患者的“心病”

  ICU患者的心理障碍可根据量表评估个体化应用精神类药物,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结合患者的病情,所用的抢救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个体化用药。如果是谵妄,可以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如果是失眠伴焦虑,可以使用曲唑酮,奥氮平等,如果患者较重,一定要请精神专科医师会诊用药。对于RASS评分≥-2分,且具有谵妄相关危险因素的ICU患者应常规进行谵妄评估,从而达到早期预警、早期防治的效果。

运动康复给心灵注入勇气与力量

  研究表明,ICU早期康复介入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是有效的。因此,康复治疗需要前移,与临床救治同步,应在延续生命支持的启动之时开始,甚至在手术前进行预康复会取得更好的疗效。运动能帮助大脑的活动抵抗抑郁、焦虑,能促进人体内啡肽的分泌,是天然的止痛剂,并能给人以欣快感、对减轻心理压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心脏重症患者床边的运动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身体的自主会让心灵获得信心,促进心理康复,早期运动还可以减少谵妄的发生。

  盛夏时节,因为心脏重症患者的心理蝶变而惊艳,过程虽痛、伤痕累累,但却给生命之花增加了一抹亮色,让生命多彩缤纷。就像泰戈尔的那首诗里写的: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

  ICU里存在不服输的生命,也同样存在和死神不懈奋斗的医护人员。他们一次次拼尽全力,把垂危的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夺回来,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就不会放弃。面对脆弱的生命,让我们把夏日最饱满的阳光,种进心脏重症患者的心田,让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命,铭记一个又一个历久弥新的回忆,诠释着重生后的美丽。盛夏时节,让我们与阳光同行,与爱相随,与暖相拥,让心脏重症患者的生命若夏花一般璀璨绽放!

推荐阅读

刘慧:心脏重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刘慧:照进ICU的一抹暖阳—心理康复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rlvyou.net/bdxxjyhyzyf/78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