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的猫与狗

旅行总是匆匆。新学期在即,转眼间连1个月的假期都不知不觉走到终点。稍许感慨来英学习的一年也将过的匆匆。时间的流逝,是想要掌握世界的人类无力去把握的一件事情。

但是可幸,在瞬流而逝的长河里,总有那么一些记忆会是闪光的晶石。年12月24日到30日的黑山之行,可以说是年最意外的一次收获。

我从来都爱“意外”的旅行。说走就走,多么洒脱。在我的潜意识里,平常的生活中固然也有欣喜,但总是不及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探索,这种带着些许危险的新奇,让人在全然放松的同时还有些带着心跳。

选择黑山是一次意外。刚来英国的时候,我画足了“大”饼。想要去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实地去探访那些历史书中反复出现过的“名头”。而后一直懒得去办理申根签证的我,繁忙的学期结束之后,不得不从摩洛哥、土耳其和东欧三国,这些对中国人开放落地签的地区去捡“剩果”。黑山入我眼帘,源于一篇游记,里面写黑山最大的特色是“虽然开车南北四小时能横穿,但南北景色分别度却很高”。黑山之行就这样在一天时间内就被敲定。

在爱彼迎上订好一路民宿,捎上几身衣服,带上护照。就这样轻车简行地意外降落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

波德戈里察

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破的”很意外。虽然出发之前就已经对黑山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抵达波德戈里察的时候,还是因为它“首都”这个名号稍许有些“想象”。然而,只有我们一架飞机降落的机场,在一片光秃秃的岩石山脉中难掩荒凉。狭小的入境检查通道,操着不熟练英语的工作人员,没有熟悉的免税品购买商场,3分钟后直接穿过机场,机场前狭窄的通道停着两三辆的士,司机走到机场门口一个一个乘客来介绍生意。上了一辆上个世纪的“桑塔纳”,车头右边贴着一张白色的纸条,上面写着从波德戈里察机场到黑山各个地方的车费。

从机场一路到波德戈里察的市中心,就感觉像是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穿行。零星的房屋偶尔坐落在路的两旁。没有高楼更无谈大厦。路上偶尔看见一个建设工地上标有“中国建筑”四个大字,问司机,他说这几年中国的公司在进入黑山,进行高速公路和房屋的建设,他老能拉上“好多好多中国人”的车单。

除了从临近国家的首都到波德戈里察有火车,作为黑山整个交通枢纽的首都,只有巴士。巴士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有的是“急速快车”,有的是“高级巴士”,但是很少有在国内常见的长而宽的巴士车型。叫着不同名字的巴士长宽不一,都是清一色的面包小车。从车站附近边走边看了一下附近的建筑,超市统一都叫“Market”,建筑风格是那种大的落地窗,还带着稍许前苏联的痕迹,但是超市内的商品从可乐到薯片,各类都比较齐全。

最后一天环绕波德戈里察走了一圈,更是发现这座城市“破的”不局限在郊外的机场和巴士站,整座城市几乎都没有“现代性”的痕迹。

城市被几条河流横穿而过。河流边杂草丛生。破烂的塑料袋结扎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一座名为“世纪之桥(Millenniumbridge)的古老桥墩上各类涂鸦遍布。市中心的博物馆的背后是一座菜园。大街上随处可见上个世纪的车式。缺乏红绿灯的马路,行人保证安全靠的似乎是与司机的默契。共和国的重要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坐落于一栋浅绿色的民房内。唯一让这座共和国的首都稍显亮丽的是一座上个世纪末新建的基督“复活”教堂。不得不令人感慨“一反现代性”的波德戈里察。教堂边座椅散乱的咖啡厅。斯拉夫语歌曲伴着悠远绵长的手风琴声。不流行的曲调,还在告诉着观光客,这个国家曾经的故事。

然而,所幸的是,在首都波德戈里察几乎快被“一扫而光”的对旅行的期待,重新在旅行第二站布德瓦得到重拾。

布德瓦

黑山的城市都很小。从布德瓦城中心的住宿走到布德瓦较南边的老城区只用30分钟不到。然而,离布德瓦的海岸越来越近的时候,空气里仿佛就能闻到亚得里亚海水的清新。布德瓦的新港口停靠着很多现代的游艇,有一排游艇特别高大,尾巴后面还插着一面一面国旗,有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向港口南部再走一点,就发现眼前是一座古堡。古堡里现在住着布德瓦的人家,但保留完好历史中的模样。里面有纪念品商店、餐馆、也有复建的古教堂、图书馆。古堡的中央有一座古井,从上往下看并不深。在古堡的一个口岸,有一排矮矮的城墙,从这里眺望不远处的海,一片蔚蓝。远处的蓝和天空的白分的很清晰。视野里的中央有一座岛屿。

快走到古堡尽头的时候,一条右向的窄巷通往沿岸的沙滩。透过一座矮矮的门,门的土黄、路砖的白、近处沙的暗和远处阳光下沙的亮丽、以及海水的蓝、天空的渐白、岛的绿在眼球里由近及远地层次分明呈现。低着头穿过那扇矮矮的门,沙滩上一群白鸽仿佛听到你的脚步声惊起,又在不远处落下,四处游走。海滩上有咖啡馆和餐厅。餐厅提供矮座的靠椅,那时就想,在这里点上一杯马提尼,呆呆看着远处的海,就能惬意地待上一大半个上午。

可惜我们得继续前行。又绕过一个类似电视里中东集市的场所,沿着狭窄的海岸道,在一块礁岩上看到一个跳舞的裸身女性塑像。塑像双眼微闭,面朝大海。整座城市像是跟她同一个目视的方向。再在接近Morgenbeach的时候,一条小道通上一块高高的礁岩,礁岩上两个老头在垂钓。一个朝着北边,一个朝着西边。一个老头的桶子里鱼流攒动,一个老头一次又一次撕了一块面包挂在鱼钩上,看着远处的水流波动,然后拉上来的时候面包不在,鱼也不在。第二个老头问了我们一句,“English?”我们回说,“Chinese”。他眯着像落叶堆积成一层一层的眼角纹,笑着说了一句,“enjoyinBudva(期望你们在布德瓦玩的开心)”。垂钓的老头还有我们的脚下有猫来回走动。白的、黑的。猫在老头们的水桶边一圈一圈环绕着。

走下礁岩,走到一片峭壁下的沙滩。到一个角落里,在清凉的海风中躺下。不想坐在我们后边的一个18岁左右的小女孩,抱着一把尤克里里,边弹边唱。她清脆的歌声伴着海风吹击海浪的声音,把那些旧日里的是是非非都暂时带走了。

那一刻,就像一个赤裸裸的生命,简简单单地伫立在穹顶之下。

布德瓦的海岸除了海和渔夫,还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层出不穷的猫。沿着亚得里亚海往北边走时候,一路都会遇见各类毛色的猫。我顺手抱起一只胖乎乎的浅灰色猫咪,它蜷缩着在我的怀抱里双眼微闭,一动不动。好像我那时把它带走,它都会不会介意。还有两只猫一块行动。我摸其中一只黄猫的头颈,它怯意地抬头向上发出温柔的喵声。另外一只黑白相间的猫被我一摸,立马就用爪子打开我的伸过去的手。但是看我一直在摸它的伙伴,它绕着栏杆走动,一点一点走近我和黄猫,又一点一点地停留,直到我继续向前走,它们才一块儿离开。

布德瓦的海岸有妈妈带着儿子一块过来卖木制品,也有用杂草堆筑成的茅草屋,还有从岸的一头“哗啦啦”流向海的溪流。但是没有来往的叫嚷着的商贩。岸边的海水除了鹅卵石还有一些海岸自生的杂草,清澈见底,仿佛捧一汪就能直饮而下。

本以为同是海边城市的科托尔景色会跟布德瓦重复。但第三天从科托尔巴士下车后,才发现这座城市其实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科托尔

一出科托尔的巴士站,眼前冷色调的破旧工厂让这座城市有扑面而来的上个世纪南联盟的气息。走过港口,一座古老的城堡盘踞在裸露的岩石山头。走到一片宽阔的大理石作地砖的广场,港口沿岸两艘恍若“巨兽”的游轮依旧“呜呜”声不断。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地从广场右侧的古城门穿梭往来。热闹的人气一下子就把我们从宁静的布德瓦带到了热闹的科托尔。

走进城门,山下的老城里满是各类毛色的猫。猫或在门口慵懒地眯着双眼栖息。或若无其事地漫步在往来的人群中。找一家餐馆坐下,吃饭的时候,时不时还会有猫穿过你的双脚。纪念品店的女老板说,“黑山是一个猫的国度,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养猫”。看着会直起身抓游客座椅,来求食的猫,两三只会把地上的鱼肉一哄而抢的猫咪,不知道为什么就丝毫不觉得它们可怕,而是会认为,不管它们怎样,都是胖胖的惹人不住去撩、撸的可爱喵咪。在这个星球上与人类相异又相同的生物。

从布德瓦到科托尔,从海到山,从宁静到热闹,从探索的新奇到每一处都有标记的景点,意外在科托尔废旧的古城上看到了两只慵懒的猫咪,却突然让我感觉我其实不曾从布德瓦离开。

顺着棱角早已被磨平的石阶,一阶一阶地爬,好不容易登上了领主的堡垒。曾经大气磅礴的古堡早已被风化成了一片废墟。时间渐渐把辉煌和落寞都洗刷成了书本里的历史。但两只猫咪在我身边的擦过,却让我感慨,所幸,还有可爱的猫咪能告诉我,太阳底下,生命依然鲜活可爱。

黑山虽然经济落后,但除了住宿,物价和交通却一点都不逊于西欧的发达城市。为了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我们决定从科托尔坐大巴回巴士枢纽波德戈里察,再从波德戈里察坐巴士到北部的扎布利亚克。也就是我们5天黑山之行的最后一站。

时间在波德戈里察离开的很慢。等车总是一件稍许无聊的事情。在波德戈里察的巴士站,不经意间遇见一只黄色的大懒狗。我就一直看着它不停换地方躺着睡,一会儿它还在巴士站的门口,不一会儿就看它头靠着一根柱子。然后巴士准点抵达,又准点走。上了巴士后,不想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黄色大懒狗。不停变化睡觉的姿势。后来睡着睡着车一颠簸,抬头就看到窗外一片林海雪原。心突然就一跳,忍不住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随着车一块颠簸着照相。

扎布利亚克

2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抵达扎布利亚克。下巴士,扎布利亚克小镇漫天飞雪。我一脚踩空,半条裤子陷进了雪堆里。但是内心依旧喜悦,心想,“在这里总算弥补了今年没在北京看到初雪的遗憾”。

黑山虽小,但是我接触的人都感觉挺好。民宿的老板都会提前跟我说好见面交接钥匙的时间,还会问我们何时离开,基本上都会准时抵达。在扎布利亚克住的是一栋小木屋。女房东还给我发了一份手绘的地图,以防我走丢。在小木屋的窗户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写着我的英文名“Maxwell”。下雪的山中小镇扎布利亚克很冷。小木屋里的暖气很足。这张写上我名字的“Maxwell”似乎在告诉我,欢迎回家。

扎布利亚克的雪下的很突然。在我们规划旅行路线的时候,只想到了这是一座山。然后有一个杜米托尔国家自然公园。里面有一座塔拉大桥而已。结果更突然的是,从旅舍一路冻着向杜米托尔深山行走的时候,却发现了黑山的狗。

记得向深山行时,一旦不说话了,整个世界就只有雪飘的声音。然后在疲惫的沉寂时,前方飞奔而来的狗像是重逢,亦无所顾地冲向了我蹲下的怀抱。它还带来了伙伴。围绕着我们又跑又蹭。后来当伙伴跟另一个女游客走了,第一只狗还依然跟着我们,一路飞奔向我们共同的旅途远方。它老是向前跑,但是每当我以为它要失散在视野里,它围绕林子转了一圈,又小跑回到我的身边。在我前面打滚、刨雪,在松树下撒尿留下自己的印记。又跑开了。但是它总会时不时地回头看我。看一眼,仿佛确认我的存在,又潇洒地像个孩子一般跑向前面的深林。最后走到路消失的地方,它回跑过来,突然蹲在我身后。一会儿又起身,再回看一眼。就消失在了林子深处。顺着它的方向,我走了许久,不再见它回头看我的双眼。

我才明白,它已经跟我说了再见。

心中不知所何处生起的一丝落寞,要把一路的欣喜在得知真相的一瞬间浇灭。一路低着头绕着黑湖边走。逐渐冷冻的手脚,看到一家木屋餐馆就不住停住。在黑湖边吃黑湖鱼,点上一杯小酒暖身。窗边,暖气缓慢地冒出充足的热气。窗外,雪花随风飘落。

那一刻,就想时间凝结。

凝结。

凝结在那一刻就好了。

吃过中饭,喝过热酒,满是热气的身子冒着大雪,踩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我们围着黑湖和它旁边的小湖一路小走。一圈后,天就快降下黑幕。于是我俩加快了脚步,准备结束行程,回木屋。

一路没有了狗的陪伴,加上爬了大半天山的疲惫,又陷入了一片沉寂的无聊中。走过在冰雪中仍缓缓流动的山溪。经过还只是骨架的新木屋。又穿过一片小镇和一座加油站。到一家超市边。一辆的士行过。对面,熟悉的眼神再次交错。

是它。

它飞奔向我们。我们一路向前,它时而在公路的另一边,时而到我们这边。时而在前面,时而在很前面,就是不会落在我们后面。中途有游客遇到它,摸着它的头颈,它汪两声,又马上到我们这边来。

天快黑的时候,不是很记得路。只记得向右转,一脚就踩空在厚厚的一堆雪里,半条腿陷进去。刚想跟狗说,别走这里。怎知它老早就到我们的身边,一块穿过这片雪“沼”。

一路跟我们到木屋。让它进来,它只在门外。招呼它离开,要关门。怎料它在门前拉了一泡尿,然后四腿把雪刨起来,全部飞到门上。我知道它不愿离开。但是它不进来,一大半天登山的疲惫和寒冷,又不能不关门。于是我就从房屋里,拿出一罐牛奶,倒在碗里放在地上让它喝。

等它喝完,它趴在地上,打着滚。当我摸它的头颈,它温柔地嗷嗷叫。

这时,我突然明白,它是动了真情。等它蹲起来,我又给了它一个初遇时的怀抱,然后亲了一下它的上额。

反身的时候,关上门,透过门上的玻璃窗,我看到它在木屋不远处的栏杆下又撒了一泡尿。我以为它离开了,在屋里待了一会,到外门一看,它又蹲在门口!

向我们摇着尾巴。

只是这会儿,远处多了一条狗,还有一个女人。女人用斯拉夫语喊着一句话。很多声后,蹲在门口的黑山狗才离开。

后来,隔一段时间,我都不住透过屋内的窗户,向外望。它不在,我既开心又有一点失落。

时间匆匆过。5天黑山之行到了结尾。30号那晚回到伦敦机场的时候,面对那繁华的机场,听着熟悉的英腔,心里却有点想念2个半小时之外的黑山,无论是海、还是雪山,还是满街的猫和山上的那条狗。

伦敦

黑山之行结束的第二天晚。

伦敦的烟火灿烂。年永远地远去了。在伦敦桥上,听着满桥的人,跟着桥旁边的尖椎建筑的变动的灯光一起呼喊,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一样地在召唤新的一年的到来。

年,时间总是在向前走。

在年末黑山的这5天中,我却多了几个对未来生活的想法,要养只狗还有猫,要每年都出去走走。旅行是一种探索,计划外的遇见和发现,总是能给自己带来新的发现和意外的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rlvyou.net/bdxxjyhyzyf/57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