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社工实务每日一练28

1.简答题

魏萍,女,32岁,平时身体很好,很少生病住院,最近一段时间她常常感到疲乏、胸闷、心悸、气短,到医院检查后初步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必须住院做进一步检查。魏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担心,恐怕病情会转变为慢性心肌炎、心肌病。医院环境非常陌生,再加上担忧年迈的父母会为自己焦虑,医院接受检查。同时,她抱怨丈夫对她的病情不够关心。

医院的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对于魏萍的情况,你将从哪些方面为其提供服务?

2.简答题

张伯伯是优抚对象、革命伤残军人,无儿无女,独自居住在老房子里。随着年龄的增加,张伯伯身体越来越差,还患上了关节炎,行动非常困难。加之房屋常年失修,漏水情况严重,多雨季节“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是经常现象,导致张伯伯的关节炎更加严重。张伯伯为了不给社区干部添麻烦,一直没有提任何要求,硬是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独自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活。后来,细心的社会工作者发现了张伯伯的实际困难。

1.请结合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谈谈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给张伯伯哪些帮助?

2.如果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你会使用哪些具体方法为张伯伯提供服务?

3.简答题

十月的一天,心语家庭咨询中心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她神色紧张地走近接待社工小王,说最近家里出了些麻烦事,不知能否找专家帮帮她。小王请她坐下慢慢聊。中年妇女姓陈,她说的麻烦事是指最近她已经和儿子闹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上周儿子还离家出走了三天。起因是陈女士发现抽屉里少了元钱,由于其儿子最近老是出入网吧,逃学,便问儿子是否拿了,其儿子大怒,指责她诬陷他,并冲出家门三天未归。小王在跟陈女士面谈半小时后,请她留下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答应第二天安排好接案社工后就跟她联系。小王将情况报告给机构负责人,商定安排中心的社工小李负责此案,第二天小李联系陈女士于当天下午会谈。

问题:

1.此次会谈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2.陈女士及其家庭存在哪些问题?

3.你认为小李针对陈女士的服务目标应是什么?

4.简答题

苏某,男,年10月生,初中未毕业,案发前无业,住上海某区。年1月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取保候审,同年11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目前,在上海某工厂工作。苏某长得人高马大,小时候性格温和,说话轻生细气,读小学的时候尚能遵守纪律,从不和别人打架,人也很聪明,读书成绩不错,老师和同学都比较喜欢他。10岁时父母离异,此后他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经常在外面打麻将,对他不管不问,他总是玩到很晚才回家,回家后,有时候吃方便面,有时候连方便面都吃不到。到初中一年级,由于成绩不好而留级,此后再也没有心思读书,终日和一帮社会闲散人员打成一

片,参与打架斗殴,初中未毕业就在社会上游荡。苏某看不起母亲,更不服从母亲对他的管教,常常对母亲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苏某的主要兴趣就是打游戏。案发后苏某畏罪逃到外地打工,后回上海自首被判缓刑,苏某姨妈孙女士把苏某母子接到自己办的工厂居住。为此,苏某很不满意。

苏某有一个不良的朋友圈子,大约六七个人,多数被判过刑,苏某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玩。苏某被孙女士拉到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强制矫正。

根据苏某的情况,制订一份服务计划。

5.简答题

小韩是一名刚刚退伍的士兵,高中毕业以后就直接入伍当兵了,退伍后发现自己好像不太适应社会生活,找工作也不太顺利。与其他同学相比,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也倍感自卑。他开始对自己生活担忧,对未来也开始迷茫。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小韩提供哪些服务?

2.在服务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1.解析

对于上述案例中魏萍的情况,医务社会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其提供服务:

(1)提供心理辅导和情绪调整服务,包括:

①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减少魏萍对病情的担心,并鼓励其勇于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通过情绪调整,让魏萍认同父母为其担心的正常性,以减少她心中的愧疚感,减轻她的情绪压力。

(2)建立家庭支援网络。帮助魏萍认识到良好的沟通在夫妻相处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促进魏萍与其丈夫关系的和解,为其提供情感支持。

(3)增加魏萍对自己病情的了解,消除误解,免除担心。

(4)医院环境。联系病房护士,医院环境及分管床位医护人员的了解,同时可以请同病房或患有相同疾病的病友与魏萍多交流沟通,一方面缓解魏萍的担忧心理,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

2.解析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

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利的活动。根据优抚社会工作的内容,可以对张伯伯提供如下帮助:

(1)做好相应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争取让张伯伯早日进入军人光荣院,安度晚年;

(2)联系社区的医疗机构,定期为张伯伯进行身体检查、提供医疗及康复服务;

(3)积极为张伯伯提供辅导服务,并为其提供与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优抚对象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更快融入这个大家庭;

(4)根据张伯伯的实际经济状况,可以酌情帮助他申请社会救济,提高其生活质量。

2.为张伯伯提供帮助时,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的方法有:

(1)个案方法

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上门,面对面地为张伯伯提供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助;

(2)小组方法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张伯伯与年龄、阅历相似的优抚对象一起参加活动,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帮助张伯伯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更广的交友范围,提升其愉悦度;

(3)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帮助张伯伯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联系物业公司,帮助他修理房屋;医院,提供上门诊疗服务等。

3.解析

1.此次会谈的任务有:

(1)界定陈女士的需要和问题。

(2)澄清自己和陈女士的期望和应尽责任。

(3)激励并帮助陈女士进入受助角色。

(4)促进和引导陈女士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陈女士家庭存在的问题有:

(1)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

(2)孩子的学业问题。

(3)家长缺乏适合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4)孩子的网络沉迷问题。

3.总目标为:

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继续学业,提高家庭生活的品质。

具体目标为:

(1)提高家庭成员有效沟通的能力,家庭成员间每天保持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交流一定的时间。

(2)帮助其儿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因沉迷网络而逃课的情况。

(3)帮助陈女士夫妇学习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同孩子沟通和交流。

4.解析

1.工作目的和工作目标

(1)目的:帮助苏某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其适应、利用环境的能力,同时帮助苏某改善社会环境。

(2)目标:

①帮助苏某安排工作,重新融入社会。

②帮助苏某改变对自己的认知。

③帮助苏某改善与母亲、姨妈的紧张关系。

④介入苏某的社区系统,利用社区系统资源更好地为苏某服务。

⑤帮助苏某改变朋辈环境。

2.介入系统和介入行动

运用人与环境互动的取向和优势视角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首先帮助苏某安排一份工作。针对苏某喜欢操作电脑,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他的兴趣并利用其姨妈开工厂的情况,可以让其姨妈为苏某安排一份和电脑操作相关工作。通过努力工作,苏某可以增强对生活和自己的信心,增强责任心,提高自制力和掌握一些基本工作技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2)帮助苏某解决自我认知问题。父母在苏某童年时期离异,这件事情对苏某的内心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可以通过个案会谈的方式了解苏某内心的想法,帮助苏某宣泄内心负面情绪,正确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逐渐形成理性和正确的自我认知。

(3)帮助苏某改善与母亲和姨妈的紧张关系。苏某在父母离异后,母亲对他不管不问,这让苏某对母亲失去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和母子会谈,让双方充分沟通、理解,改善母子关系。苏某的姨妈对苏某非常关心,社会工作者可以一方面让姨妈了解苏某的某些想法,适当尊重苏某,并且对苏某的改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另一方面也要让苏某明白姨妈对他是非常关心的。

(4)利用社区系统资源更好地为苏某服务。和苏某所在社区联系,通过社区进行综合治理,改善苏某的生活环境。挖掘社区志愿者力量,共同参与苏某的矫正工作。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鼓励苏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为他人和社会多做益事,重新找回自尊,重塑在人群中的形象。

(5)帮助苏某改变朋辈环境。对于苏某来说,周围不良的朋友也是影响苏某向好的方向改变的重要障碍。所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鼓励苏某适当参加业务活动,减少苏某与不良朋友接触的时间,从而起到与其不良朋友逐渐断绝关系的作用。另外,社会工作者可以让苏某姨妈和母亲注意掌握苏某的动态交往情况,发现不良苗头,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5.解析

1.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的知识、技巧、态度以及价值观应用于复员退伍安置工作中,协助复员退伍军人实现角色的转变,

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顺利地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小韩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

(1)协助小韩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

(2)协助小韩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3)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格局形成。

(4)倾听小韩的心声,舒缓其情绪,提供慰藉。

(5)协助搭建信息咨询平台,为小韩找工作提供帮助。

(6)积极推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从政策上为小韩这样的退伍军人提供保障。

2.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复员退伍军人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与其他社会成员极为不同的组织化经历,这种组织化的烙印不仅锻造了这

些个体独特的人生特质,也影响着他们“再适应”社会的心路历程。复员退伍军人在既往的军营生活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模式,但是由

军营到地方,已有的定式发生了变化,在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中,如何尽快地适应角色转变从而开启新的生活和工作,是复员退伍军人面临的难题,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rlvyou.net/bdxxjyhyzyf/46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