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感冒的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
误区一:注射流感疫苗不会得感冒
注射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但不能防止普通性感冒的发生,只能起到缓解普通性感冒症状、缩短感冒周期等作用。而且,即使注射了流感疫苗也要在半个月之后才能产生抗体,达到预防的目的。因此,建议人们无论是否接种流感疫苗,都应加强自身锻炼,并依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争取远离感冒。
误区二:感冒发烧打针一定好得快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占90%以上,主要受侵犯的部位是鼻和咽,症状有咳嗽、流涕、鼻塞和发热等,婴幼儿可以突然起病、高热。目前对大多数的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输液打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高热服退热药,病情好转一般要3-5天,病程长者可达1周。中药治疗病毒性感冒优势明显,早期通过辩证服药,可明显缩短病程。如合并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后也不是即时见效,要在使用一定疗程之后(一般2-3天)才会有明显的好转。
误区三:感冒时要吃抗生素
老生常谈问题,但还是有必要再强调,重要的问题说三遍,病毒性感冒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感冒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既不能控制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
误区四:鼻窦炎才会分泌绿色的鼻涕
感冒的鼻涕初为清晰,逐渐变为黄稠涕或绿色鼻涕。
误区五:感冒不能吃饭
孩子需要营养来恢复体力,对抗感冒,但需注意饮食清淡易吸收,且不能过量;如果他一两天没有食欲也不要紧,但要保证他充足的水分摄取,尤其是发烧或不停流鼻涕时,有可能导致脱水。
误区六:止住咳嗽很重要
咳嗽是人清理呼吸道粘液的正常反应,过早服用镇咳药容易使痰液聚集,延长病程,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机率,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咳嗽抑制剂。
误区七:中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预防感冒
中医药辩证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疗效突出,传承千年,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卓越贡献,更是历经非典、甲流等重大流行性疾病的考验,但其预防作用并未像疫苗那样经过大量临床循证和实验室技术验证,因此对于其预防感冒作用持保留态度,不能偏听偏信,认为中药能包治百病,防病治病。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不要过于迷信它们对感冒的预防作用。
注意事项:
一:那些情况需注意合并细菌感染可能,使用抗生素呢?
1、细菌感染所致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2、婴儿、体弱儿、病程长(超过3-4夫)或症状较重而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者。
3、连续三天发烧在38度以上或鼻子分泌物比较多超过10天,同时伴随面部疼痛。
4、孩子抱怨耳朵疼或不停地揪耳朵,表现出烦躁不安,或者发烧4天以上。
高能预警:
一:感冒合并呼吸困难或带有刺耳的声音,或者经常费力干咳。
可能的结果:哮喘。感冒一般不会导致哮喘,但患哮喘的孩子一旦感冒可能会带来呼吸困难。医生会通过听诊来区别普通的呼吸道充血和呼吸困难,然后确定用药。
二:嘴唇上出现疼痛的水泡或手足臀部疱疹。
可能的结果: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