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
常言说“人活一口气”,少气必然无力,无气自然而亡。中医治病气血为重,一般身体虚者无非是血虚、气虚,或气血两虚,而不论治疗气血或血虚,都应以补气为先,气通则血通。
我国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生前曾与黄芪结下过一段不解之缘。
那是在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见好转,后经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喝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也可以学学当年的胡适先生,让黄芪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日常可取黄芪15克、大枣干数枚、枸杞数颗,用开水冲泡饮用,能增强体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者人。需要注意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黄芪除了有以上的功能外,它本身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近代生化分析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延缓细胞衰老,同时也是一味抗癌防癌的中药新秀。
黄芪药理作用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
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调节血糖
黄芪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对抗苯乙双胍所致的血糖降低,但是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护肝脏
黄芪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
增强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增强人体应激能力从而达到抗疲劳的功效。
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人体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
对心脏作用
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强心作用,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调节血压
黄芪能明显降低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当人体突发自发性高血压,黄芪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当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
抗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导致病毒复制,加重炎症损伤。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3个月后,可使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降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
其它作用
黄芪还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综上所述,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同时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黄芪产于中国华北诸省,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