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近百年,花费11亿买回的书澎

<原创小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贺岁档,成龙主演的喜剧电影《十二生肖》使“流失文物回归”的话题进入大众视野。此后,像是圆明园兽首铜像的出现、商代青铜皿方罍的回归、西周青铜虎鎣的拍卖都牵动着国人的神经。

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其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众多文物当中,古籍的学术价值最为突出。一如当今国际前沿的交叉学科——敦煌学,便是依托莫高窟藏经洞中的经书古籍建立。

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感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就得从那段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说起。由于国势衰微,社会动荡,许多珍贵典籍以流散于海外。敦煌文献、《永乐大典》等典籍被劫掠至海外的经过已是广为人知。

但其实还有另有一种情况,则是当时许多藏书大家因战乱而陷入惨淡窘迫的境地。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将自己珍藏的古籍出售,以维持生计。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散失海外的古籍难以回归祖国。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得依托法国、英国等博物馆的资料才得以推进。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各方努力下,有一批古籍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漂泊,回归祖国怀抱,并以影印出版的方式重获新生。《大仓文库》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01

迫于生计不得已变卖古籍

民国元年,公元年。

这一年,清帝退位,迟暮的帝国迎来最后的崩塌;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革命派汇辛亥风云,缔中华民国。

但也是这一年,孙中山迫于各方压力,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时局图仍旧形象地描绘中国现状,熊、犬、鹰……各方势力盘踞于此。

李大钊于六月写下《隐忧篇》,“乃迟迟数月,固犹在惶恐滩中也”。忧虑的笔触道出古老而庞大的中国,在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中的迷茫与彷徨。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必有漫画——《时局图》

也是在这一年,董康身处日本,与他的祖国母亲一样,身陷囹圄,潦倒贫困。

在过去的帝国体制下,董康是进士大理院民科推事四品官吏。但深厚的儒学功底却没有成为他接受西学的障碍。

“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董康成为最早一批接受并学习西方法学的国人。清末新政中,《钦定宪法大纲》是他的代笔之作;民国成立后,司法部门的要职都留下过他的影子。

然而,“法学名家”只是这位民国“斜杠青年”的身份之一。

在文学史上,董康的身份是藏书家,是“诵芬室”主人。与其他大藏书家们不同,他没有选择一掷千金,竞购公认的善本。而是凭借自身敏锐的鉴赏能力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在当时市面上不为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rlvyou.net/bdxxjyhyzbl/94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