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暑
传
统
节
气
小暑诗词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介绍
1
年7月6日23:14迎来了小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度。
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雨最多的时节。
小暑有三候
温凤至
风中都带着热浪。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
蟋蜂居壁
鹰始挚
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搏杀猎食的技术。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难怪唐代诗人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一诗中会有这样描写三候的诗句呢,“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与初伏
在上期《节气夏至》一文中,已经详细解释了三伏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依照传统的“干支纪日法”确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而小暑则是夏至后十五日,故小暑节气通常与十日初伏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像是今年的小暑在7月6日—21日,而初伏在7月16日—25日。
小暑与毒五月
如果说三伏日的排序确定还有阳历的因素(24节气是以太阳的运行于黄经的角度确定),那么“毒五月“就是阴历五月份。
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此月横跨芒种、夏至、小暑三个节气,很容易中“湿热和湿寒”之毒。
五月,是阳气最旺的一个月,暑热、湿气也越来越重,易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会引起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
同时,当阳气外散时,内里虚弱,尤其是脾胃,最易受湿寒之气侵袭。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说过,”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
此外,五月是古人所说的“天地交泰”的天气寒热交接过程,各种蛇虫蜈蚣蝎子肆虐、瘴气流行、瘟疫爆发对人体也构成“百毒”。
毒五月中的九毒日
要格外注意
九毒日就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这是古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观,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规律总结出来的。
天地交泰九毒日:
五月初五(端午)、初六、初七
五月十五、十六、十七
五月二五、二六、二七。
天地交泰日:阴历五月十四
以上十天,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不然会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小暑养生知多少
小暑节气,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所以养生的重点是保护人体的阳气,仍然是以养心护脾胃为主,以顺应季节的变化,接下来小编一起带大家看看如何在小暑节气防病养生吧。
小暑节气
防病养生
1
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俗称“热伤风”。所以要注意身体的保暖,特别是在入睡时,不可大意。不宜贪凉而露天睡觉,更不要在大汗后而裸体吹风以防感冒。
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雨最多的时节。
2
天热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冷饮不洁,或不慎受寒,都会发生腹泻。
2
(1)降温过快:比如,在大汗淋漓时,拧开水龙头,让冷水直冲而下,或到风扇前揭开衣服猛吹,实现“快速降温”。
(2)空调过冷: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2℃~24℃,很多人却将空调温度调在20℃以下。因夏季人的全身毛孔是张开的,特别是经常从燥热的室外突然进入冰冷的室内,寒气长驱直入,直达骨髓,易引发疾病。(3)喝水过量:夏季高温天气,人在大量出汗后,体内的钠盐等电解质也随之丢失,如果此时大量饮用白开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肌肉抽搐或肌肉痉挛性疼痛。
(4)衣服过露:专家指出,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作用。而夏季的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5℃,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使人感觉更热。
小暑保健穴
艾灸四大要穴
中医认为,夏季小暑养生注意“养阳”,贵在温补脾肾。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温补脾肾、扶养正气的四大要穴做起来。
(1)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的功效。
(2)气海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有治虚脱、脏气衰惫的作用。
(3)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4)命门穴
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每天对上述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艾灸或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调补脾胃,防病健身,抗衰延年,善治腹部疾病。
腹泻克星天枢穴
位于肚脐旁2寸处,是胃经的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升清降浊之地,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
便秘用摩法,以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帮助肠蠕动。
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两穴各灸20分钟,同时再灸神阙穴数分钟。
祛除湿毒丰隆穴+承山穴
用点按方式按摩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处)1-3分钟,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同时配合按揉承山穴(小腿后面正中,肌肉浮起的尾端处)5分钟。因为此穴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膀胱经主阳气,刺激此穴可振奋阳气,排除身体里的湿气。
初伏与冬病夏治“三伏灸”
中医认为,小暑到大暑期间气温最高,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期,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可通过伏夏的调养和打理,使病情逐步得到好转,甚至完全痊愈,这种疗法被称为“冬病夏治”。
三伏灸就是在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作用于人体病灶,以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艾灸穴位除了可参考上述六大穴位,还可酌情以下穴位:
(1)大横穴
位于肚脐旁开4寸的位置,这个穴位对于治疗便泌、泄泻、腹痛等效果非常好。
(2)大椎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刺激这个穴位对于治疗瘀血脉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的面部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3)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对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男性阳痿以及遗精等效果非常好。
小暑保健注意事项
1.小暑养生须“心静”
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暑天气温高,湿度大,患有心肌炎后遗症的人易出现心律变缓、胸闷气短等症状。
(1)养心饮食:
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
气虚脉弱的人要喝点生脉饮(红参、麦冬,五味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或用西洋参3克、桂圆肉3至5克、麦冬5克泡水喝。
(2)练习闭眼静坐沉思:
夏季可以每天闭眼静坐沉思2次,每次至少20分钟,这对心血管的养护也会有很大帮助。
步骤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调气息,放心态,凝精神,畅思想。可采用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推崇的“引气从鼻入腹,吸足为止”。
2.“毒五月“祛除湿毒很重要
对于痰湿体质(即体内有湿气并已经凝结成痰)的人来说,推荐温胆汤泡脚(网上有购),连泡30天,及时把痰湿去掉。
用法:药材熬水,开锅30分钟,滤出药汁,然后将药汁分成两份,早晚兑入温水泡脚,每次20分钟。水温不要太高,水淹过脚面即可,孕妇忌用。
如是寒痰,总觉得冷,舌苔雪白,可加入生姜;
如是痰热,舌质红色,舌苔粘腻,但有些微黄,则不必加生姜。
3.遵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习俗: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将座椅摆放在露天,容易受潮。一旦座椅温度升高,就会将潮气散发给人体。久而久之,甚至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END
祝愿大家小暑安康
长按